En

【WIC·资讯】协同推进制造业产业链优化升级

2021-09-15 智能制造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我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业产业体系。但也要看到,与世界制造强国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产业链还在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的进程中。“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重要内容,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等。面向未来,我们需在优化整合制造业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环节发力,锚定关键方向,协同推进制造业产业链优化升级,提高产业整体的运行效率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制造业竞争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在优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制造业产业链的信息共享与交换,进而推动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高效协作。

一方面,要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在产业链中的有效布局,积极开展对工业技术、行业知识、基础模型的规则化、软件化和模块化利用,开发围绕多行业、多领域、多场景的云应用,形成面向适用于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的应用工业APP,将应用工业APP的涉及范围从单个设备、单个环节、单个企业延伸拓展至全产业链。另一方面,要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鼓励制造业企业加入工业互联网共享产业信息,推动数字赋能涵盖制造业全生产要素、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同时,加快建设智能工厂,实现原料及成品溯源,加大对生产环节的监管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促进各要素有序流动。

需要看到的是,完善工业互联网领域的知识产权、网络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是当前的一项重点任务。应做好产业运行监管和风险防范工作,维护工业互联网正常运行秩序;对企业核心数据的风险隐患进行分类分级管理,构建全面的预测、防护、抵御与恢复系统。

第二,进一步优化产业链组织分工,实现领军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协作的产业组织协同发展。

领军企业一般拥有生产要素和高新技术等方面的优势。需借助这种优势,积极打造制造业的行业级平台,发挥平台连接人、财、物等要素的枢纽作用,推动产业链不同企业间实现资源共享,构建起新的产业协同组织结构。中小企业是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需进一步协助中小企业深耕自身特色,鼓励中小企业发展“专精特新”,努力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要善于结合中小企业发展特点,助力中小企业与领军企业进行配套的专业化发展,使中小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品质,扩大市场规模,开拓经营实力。

结合行业以及区域的产业链发展现状,进一步优化产业组织的分工合作,也是当务之急。需深入分析制造业产业链发展态势,找准并补齐产业链“短板”,在延伸拓展产业网络上下功夫。

第三,积极构建面向价值链全过程的协同制造体系,将营销、研发设计、采购、生产等环节串成互联互通的闭环,实现制造全过程各环节的运营协同。

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精准掌握用户需求偏好,满足乃至创造市场需求,充分发挥用户市场价值,加强与用户的互动交流,及时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部门反馈信息,实现生产全过程协同;助力企业的研发设计流程从串行转为并行,构建数字化并行协同研制平台,实现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市场调研等多环节同步运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对企业的生产设备和生产过程进行智能化改造,打造数字车间,通过用数据和算法改进原有系统来提高生产效率,积极搭建适用于各种场景的服务平台。

第四,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目标,建设良好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

要切实提升产业技术基础能力,通过顶层设计统筹创新资源,重点支持人工智能、物联网、芯片、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前沿性和颠覆性关键技术发展,加快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合力推进制造业持续创新发展,特别是要加强对核心基础零部件的研究;要通过互联网平台加强企业、科研院所、政府、协会等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合作,鼓励企业从独立创新转变为合作创新,引导企业参与建立面向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创新需求在线发布、创新资源在线共享、创新业务在线协同的平台化协同创新网络体系;要完善并落实创新奖励政策,形成良好创新氛围,落实科研成果产权的保护与奖励制度,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第五,大力培育和发展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加强产业集群网络的分工合作,强化制造业产业链发展的区域协同。

为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加强对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扶持引导,在传统制造业集群的升级和新兴制造业集群的重点培育过程中,以标准、质量和品牌为核心推动发展,依托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制造业创新中心等载体平台,推动集群产业链高效协同;打破市场壁垒,促进要素顺畅流动,支持中西部地区精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建设一批承接制造业转移示范区,通过区域联动机制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推进各地协同发展;推动产业集群的国际化发展,合理规划产业链布局,鼓励制造业企业学习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积极谋划和构建供应链生产组织网络,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培育本土品牌,扩大国内企业的全球影响力。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