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信息通信业面临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随着防疫政策的优化调整,以及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出台,经济将企稳回升、稳中向好,经济社会的数字化发展需求将更加旺盛。行业将持续放大5G、千兆光网、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乘数效应,大力推进云、网、边协同发展,推动产业转型步入快车道,预计行业发展红利会得到进一步释放,行业发展仍将保持在平稳增长区间,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5G和千兆光网红利加速释放
2022年,5G和千兆光网建设持续稳步推进。截至2022年11月末,5G基站总数达228.7万个,比上年末净增86.2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1.1%。5G用户占比不断提升,截至2022年11月末,三家基础电信企业5G移动电话用户达5.42亿户,比上年末净增1.87亿户,占移动电话用户总数的32.2%。
在5G商用3年来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今年5G将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网络覆盖继续优化、精准,规模化应用更深更广,赋能千行百业的能力持续增强,发展红利加速释放。
对5G网络建设,专家建议,实现热点区域网络深度覆盖,综合利用宏站、微站实现协同互补,提升交通枢纽、商业楼宇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网络深度覆盖水平;提升乡镇5G网络覆盖比例,以广覆盖、低成本方式满足偏远区域的5G覆盖需求;着力保障5G网络质量提升,强化5G和4G网络协同发展,提升用户业务访问体验。
在5G应用层面,中国信通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专家谢松延表示,面向用户端,5G个人应用还需突破,应首先聚焦解决视频流等方面的问题。面向企业端,预计2023年,5G行业虚拟专网业务仍保持快速增长。然而,5G业务拓展的关键还是降低应用成本,比如降低模组价格、降低数字化解决方案定制门槛等。
2022年,千兆城市聚焦区域内“双千兆”网络建设应用中的难点、痛点问题,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网络建设环境,降低网络建设成本,千兆城市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遍地开花的喜人局面。截至2022年10月底,全国共有110个城市达到千兆城市建设标准,千兆城市平均城市家庭千兆光纤网络覆盖率超过100%。
“受益于千兆光纤普及的带动作用,2023年预计固定宽带业务收入增速仍有望保持在9%上下。”谢松延表示。2023年,各地将持续加快“双千兆”协同发展,预计到2023年底,千兆光纤网络将具备覆盖4亿户家庭的能力,10G PON及以上端口规模超过1000万个,千兆宽带用户突破3000万户,打造100个千兆行业虚拟专网标杆工程,构筑让人民满意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网,全面支撑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新兴业务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2022年,基础电信企业均加大力度布局数据中心、核心节点和云资源池,云网一体、云边协同的产品能力体系不断优化,推动新兴业务继续狂飙突进,迸发出勃勃生机。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积极发展IPTV、互联网数据中心、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业务,2022年1—11月共完成业务收入2811亿元,同比增长32.6%,拉动电信业务收入增长5.1个百分点。其中云计算和大数据业务收入同比增速分别达124.8%和60.5%。
显然,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业务正成为支撑数字经济向纵深发展的新动能。2023年,基础电信企业将持续为新兴业务发展提供强力支持。中国电信提出,以数字化转型为主线,全面深入实施云改数转战略,推进数字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品服务数字化升级,搭建数字化转型服务大平台等。中国移动提出,建强信息基础设施、夯实数智底座,丰富信息融合产品、引领创造需求,细分信息服务市场、培育壮大动能。中国联通提出,加快拓展新融合,打造基础业务增长极;加快拓展联通云,打造创新业务增长极;加快拓展数字化,打造新兴领域增长极。
“预计2023年,面向政企市场的数字化服务收入仍保持30%左右高速增长,成为电信业较快增长的关键动力。政企市场的数字化服务中,云计算仍将是收入拉动作用最大的板块。”谢松延认为。
此外,“物超人”步伐持续加快。截至2022年11月末,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发展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18.18亿户,已超过移动电话用户数1.34亿户。“物超人”意味着移动物联网迎来规模化爆发的重要时间节点,移动物联网将发展成为移动通信业务新的增长点,为电信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与路径,推动电信行业新旧动能转换。
“虽然我国移动物联网发展已具备一定基础,但依然需要解决覆盖、应用和产业三大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郭桂蓉认为。因此,2023年,移动物联网应进一步按需持续加强特定场景应用的深度覆盖;产业界亟须拓展新的应用领域,探索成熟的商业模式;移动物联网产业发展仍以供给方为主,行业供需对接有待加强。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信息通信业将持续提升行业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拓展“5G﹢”应用领域,进一步提高行业治理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加快数字化赋能千行百业进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人民邮电报
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
津ICP备17008349号-3津公网安备 12010302002098号 官方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