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智能大会

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发展

关键词: 数字经济
2024-12-11 10:21:06
收藏 收藏
微信分享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自上线以来,不仅在国内掀起热潮,更在海外市场引发“悟空热”。这款游戏通过数字技术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全球玩家在游戏中感受到了中华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黑神话:悟空》的火爆“出圈”不仅是一款游戏作品的成功,更体现了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未来,我们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数字技术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数字技术在培育文化新业态、促进形成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激发传统文化产业活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是数字技术催生文化新业态,为文化产业提质增效提供新动能。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让数字虚拟人、人工智能艺术、智能文化设备制造等领域新产品不断涌现;5G、XR、全息投影等沉浸式技术提升了消费者的文化体验,沉浸式演艺、沉浸式展览、数字虚拟景区等让文化消费呈现交互性体验消费、IP衍生消费、粉丝化消费、虚拟文化符号消费和数字社群消费等新特征。此外,数字技术满足了文化消费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从创意到市场推广实现全链条数字化管理,进而提供更加精准的定制服务,增强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满意度与忠诚度。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416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4.1个百分点。

二是数字技术创新文化保存和展示方式,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开辟了新路径。利用数字扫描、影音记录等数字化手段,古籍文献等宝贵文化遗产得以转化为易于储存、便于检索的数字形态,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展示与传播,实现资源的多元化开发与广泛利用。此外,智能化展室系统的应用,能确保文物处于最适宜的保存环境,有效延缓其老化进程,实现文物的长效保护。

三是数字技术助力文化交流跨越时空界限。通过数字技术搭建的网络平台,使各地的文化能够无视地理与时间的限制,实现即时的交流与互动。例如,数字技术赋能的社交平台与文化交流社区,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提供了直接沟通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分享各自的文化见解与文化传统,有利于推动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尊重和理解使全球文化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交流融合,为文化大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为提升文化产业“软实力”提供“硬支撑”

当前,数字技术在对不同地区和行业的文化赋能中还存在差异,需要完善相关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加速推动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探索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壮大数字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为提升文化产业“软实力”提供“硬支撑”。

一是完善政策体系、强化顶层设计。可成立由文化、科技、教育、经济等部门组成的跨部门协调小组,来统筹规划和协调推进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确保各部门之间的政策衔接和资源优化配置。一方面,加快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数据安全、网络版权等方面的法律制度,为文化企业的创新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加快监管体系建设和创新,加强全链条竞争监管执法,维护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实施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鼓励文化企业增加科技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拓宽文化企业的融资渠道。

二是加速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进程。着眼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新趋势,促进文化产业向数字化转型,实现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加快数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字技术应用水平,为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进程奠定坚实基础。依托现有网络设施和互联互通平台,形成文化专网,为文化资源数据提供存储、传输、交易和分发服务。另一方面,统筹利用文化领域已建或在建数字化工程和数据库,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汇聚不同领域的文化资源,实现文化资源的集中管理和高效利用。此外,在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运用数字化技术对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保护和传承,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是探索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文化科技交叉领域急需人才的培养力度,聚焦文化产业数字化建设核心领域,提升人才战略储备厚度和质量。一方面,深化文化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鼓励并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开设与文化科技融合相关的专业课程,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结构和综合分析能力的专业人才,以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打造应用型文化科技人才库,通过推进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培育质量,助力传统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字技能提升。同时,还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为文化产业精英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与优渥待遇,吸引并留住人才。通过这一系列系统化、精准化的人才培养策略,构建一支高端、高效的文化科技融合型人才队伍,为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与智力保障。

来源:科技日报

大会官网

www.wicongress.org.cn

邮箱

wic@wicongress.org

咨询热线

022-83608031   

大会组委会秘书处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友谊路35号城市大厦8层

  • 官方小程序

  • 官方微信公众号

世界智能大会 WORLD INTELLIGENCE CONGRESS

津ICP备17008349号-3津ICP备17008349号津公网安备 12010302002098号 官方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