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
中国潜力巨大
经济方面:基础扎实,为未来产业提供坚实保障
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互为条件。技术创新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工具,经济发展提供科技创新所需的各类资源要素。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为未来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未来产业所代表的新技术为未来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其特有的高爆发性、成长性和颠覆性将会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一,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通过提高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参与度与合作度,我国在未来核心科技领域将拥有较强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分配制度激励了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调动更多有能力的科研主体加入到创新活动中来;政府与市场相互配合,既可以通过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挑选出有前景的新技术,又可以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解决一系列市场失灵问题,加快我国在未来产业崛起的步伐。
第二,我国在传统行业方面的后来者优势带来了经济积累,同时节省了一定的时间、人力和物力。改革开放后,我国积极学习、消化、吸收和积累上一轮科技革命中先发国家的经验并进行再创新,
政策方面:多方位布局,政策引导未来产业大发展
实践表明,合理的功能性科技政策可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近些年,政府在发挥大国优势的同时,还根据不同情况设计差异化方案,利用各地独特的资源,保证地方采取适宜的政策支撑未来产业健康发展,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
第一,科技政策体系优化升级,助力未来产业新技术快速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鼓励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并相互促进,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地位,明确科研人员和团体的义务和权利,为未来产业的研究与成果转化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保障。除了国家层面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各地政府也纷纷抓住未来产业发展初期的机遇,抢占先机,提前布局新一轮技术发展赛道,发布了多项政策支持鼓励前沿技术创新。
第二,科技人才政策不断完善升级,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创新来源。科技人才引领未来产业发展,是高新技术创新的关键。我国不断鼓励打造优秀高层次人才队伍,着眼于培养和吸引战略性科学家,健全人才机制,持续完善人才激励、引培等机制,多点发力,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科研人员的创新环境建设,积极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不断给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赋能,完善科研人员激励制度,增强未来产业新技术研发人才的创新活力。
第三,各地积极鼓励金融与科技创新有效合作,投融资体系不断完善,夯实未来产业研发和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撑。解决资金问题有利于提高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创造性,调动科技公司开展研发活动的积极性。一旦新技术成果转化成功,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将呈指数级增长。金融投资与科技的融合打通了科研与市场间的障碍,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科技方面:科技成果显著,为未来产业蓄力
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整体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我国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不断完善创新体系、释放创新潜能、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科技成果大量涌现,成果转化率不断提高。
第一,我国科技创新的规模优势突出。我国拥有规模庞大的科技人才队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了人才红利的转变,激发了全社会创新创业的热潮,为发展未来产业注入了活力、动力和潜力。未来产业的发展不仅包括从0到1的创新过程,还包括从1到N的产业化过程,这就凸显了我国的另一大优势,巨大的市场需求,强大的购买力,进而形成规模经济,用较低的研发成本有效拉动供给侧研发和生产。另外,我国拥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现阶段,我国正不断发挥大国优势推动科技创新,凝心聚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第二,中国在未来产业的部分新技术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目前,我国的5G基站数量领跑全球,建立了全球最大的5G独立网络,在5G的产业能力和应用创新方面均已产生巨大优势。同时,我国的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新能源等科技产业正在蓬勃发展。我国深刻认识到,自主科技创新所带来的扩散效应远大于引进技术所带来的溢出效应,未来产业这一新赛道的出现是我国赶超发展的重大机遇,无疑要把握住这次“换道超车”的机会。
未来产业新赛道的发展思路
未来产业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动力引擎作用极为突出,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系统地研判,并找出一条适合的发展思路。
完善未来产业政策体系
根据未来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功能的政策。在新技术处于研发阶段时,应采用鼓励创新的相关政策支持其度过不确定性高、风险较大的研发阶段,而在其产业化阶段,应及时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帮助其成功进入市场。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为了政策的适配性和可实施性,要鼓励真正从事未来产业研究的人才参与到相关政策制定中,避免产生政策失真、与现实脱节等情况。
强化基础研究,瞄准关键核心技术
我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仍有较大进步空间。高校作为科研人才聚集、科研环境优越的创新机构要打破学科壁垒,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鼓励相关学科针对未来产业新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突破。同时,要发挥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推动企业与高校密切合作,激活企业的创新活力,释放企业的原创潜力。坚持问题导向,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持续推进“揭榜挂帅”的创新机制,将有限的资源优先投入到突破最紧急、最迫切的重要短板技术中去。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在发展未来产业中的积极作用,推动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策源地和国际前沿产业领导者。企业既是创新主体也是市场主体,不仅参与科技创新的研发投入、技术攻关,还要参与科技成果的转化,因此在发展未来产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广大科技企业应积极向未来产业转型升级,拓展路径,推动未来产业多元化发展,通过科技创新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竞争力。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是带动未来产业迅猛发展的重要引擎。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家精神,与时俱进的企业家精神是带领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资金支持是推动未来产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重要保障。资金支持不仅包括国家及各地政府的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金融机构也是未来产业融资的重要渠道,通过各种科技金融类的产品支持,科创企业可以顺利解决融资难度大、资金渠道匮乏的问题,目前我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已取得一定成效,未来还需继续加强金融机构在未来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
建设世界人才高地
未来产业的发展,归根结底依靠创新型人才,不仅要培育引进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人员,同时也需要培育引进具有科技发展战略才能的人才。我国应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世界高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高地。健全与时俱进、与未来新兴产业发展高度匹配的人才支撑体系,有效解决我国高端人才的结构性短缺问题。兼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长远的统筹规划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我国在未来产业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还要着重培养和引进可以在未来产业政策制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战略科学家。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世界智能大会 WORLD INTELLIGENCE CONGRESS
津ICP备17008349号-3津公网安备 12010302002098号 官方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