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智能大会

【WIC资讯】“5G﹢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 5G
2021-07-23 17:50:12
收藏 收藏
微信分享

当前,产业界探索“5G﹢工业互联网”热情高涨。航空、矿业、港口、钢铁等领域,涌现出机器视觉检测、智能物流、无人运输、远程控制等一大批典型应用场景,5G助力行业提质增效成果显著。

从产业生态角度看,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创造出更多垂直细分行业机遇,带来“1﹢1>2”的效果。在矿山行业5G应用中,5G行业专网建设、井下5G终端的改造升级,为集成服务商、基础电信企业、5G设备商、煤矿装备制造商、隔爆改造商、应用平台开发者等创造新的价值空间。以“无人巡检”场景为例,工人头盔改造加装具备5G通信能力的AR眼镜,可用于作业巡检、远程协助和应急指挥等。矿用系统的自动化集成商也是该场景的解决方案提供商,负责进行集成研发、头盔改造以及安标认证申请;专用设备制造商负责提供AR眼镜;设备商负责终端设备部署相应场景下与现有网络打通;运营商为网络建设运营方,同时也扮演了解决方案总集成服务角色。另有煤炭行业相关标准制定者、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也为产业链中关键环节。

由此可见,“5G﹢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并不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也不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更大程度上应该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在产业界各主体积极探索、应用遍地开花的同时,商业合作模式的探索也加速推进,业界主要关注的焦点如下:

一是网络建设谁来买单?产业发展初期,加快合作探索、培育杀手级应用刻不容缓。普遍来看,即使“探索意愿强”的龙头工业企业,在基础设施费用方面也有一定畏难情绪。据前期调研,5G网络投资成本大、回报周期长是工业企业最关注的问题,专网运维、数据安全、业务迁移涉及的技术和经济投入也是企业隐忧所在。为尽可能消除需求侧企业的后顾之忧,目前“5G﹢工业互联网”的网络建设投资主体主要为基础电信企业,工业企业只负责提供应用场景。直接结果是运营商初期建网投入高,成本消化成一大难题。同时,高额的投资成本下,三大运营商在垂直行业市场开拓方面该如何竞合,机遇和挑战并存。

二是供需两侧如何打通?工业互联网垂直细分行业较多,应用场景量大面广,可直接复制场景较少,运营商成为集成解决方案的主担当,原有细分行业集成商成为具体场景解决方案的主力军,融合应用终端则是连接供需两侧的关键纽带。具备5G通信能力的AGV、工业相机等终端的商用,可解具体场景应用的燃眉之急,但所在细分领域的创新者多为中小企业,市场渠道有限,仅凭一己之力短时间难以破局。目前不少在建项目存在“一网关难求”现象,供需之间对不齐、接不上。同时,供给侧存在工业模组数量较少、定制成本较高的问题,也让跃跃欲试的企业面临挑战,影响复制推广进程。

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多样、需求千差万别、复杂化和个性化程度高,且企业规模形态各异,5G工业终端数量短期内爆发式增长、带来显著经济效益难度较大。推动“5G﹢工业互联网”发展需重点发力。

首先,全力推动产业链补链强链。针对供给侧工业5G芯片、模组等薄弱环节,鼓励产业界、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研发,按行业、场景推进,加快产业化进程。针对5G工业网关、工业CPE等通用型接入设备,鼓励相关机构加速设备检测、认证环节,加速产业推广,让探索企业能在现有产线不做大的变动前提下,方便灵活地接入终端设备,迅速开展探索应用。针对具备5G通信能力的无人机、AGV等融合终端产品,鼓励联盟协会等第三方机构促进资源对接、助力品牌建设、形成典型解决方案,迅速培育细分产业。

其次,适度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两新一重”战略部署,把5G、工业互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行业重大工程项目结合起来,呼吁地方政府加大新基建投入,加快建设高质量园区网络,建设“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探索建设园区级5G边缘云平台,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充分利用有限网络资源服务多家企业。探索通过网络共建共享,降低企业建网用网成本,为中小企业提供“先用后建”甚至“只用不建”的探索条件。

最后,鼓励探索新型业务合作模式。可参考“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运营商与工业企业以契约形式约定项目的提质增效目标,为实现目标向工业企业提供必要的解决方案,工业企业以实际效益支付运营商的投入及其合理利润,探索运营商与工业企业商业合作新模式、新机制。借鉴“联通5G产业基金”模式,促进产融结合,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力量。设备商、工业企业等主体可立足自身优势,充分整合垂直行业资源,积极担当解决方案集成商角色。

来源:人民邮电报

大会官网

www.wicongress.org.cn

邮箱

wic@wicongress.org

咨询热线

022-83608031   

大会组委会秘书处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友谊路35号城市大厦8层

  • 官方小程序

  • 官方微信公众号

世界智能大会 WORLD INTELLIGENCE CONGRESS

津ICP备17008349号-3津ICP备17008349号津公网安备 12010302002098号 官方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