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强调“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的重要要求,为天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找准方向、发挥优势、实现突破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
一、以思想为灯塔,指引发展航程
旗帜决定方向,思想凝聚力量。迈上新时代新征程,党中央高度重视天津现代化建设,为天津发展擘画蓝图、引领方向。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刻和重要关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各项工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天津作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要通过打破行政壁垒,携手京冀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区优化开发的新路径。
目标明确方向,共识增强合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强协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稳扎稳打,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善作善成”。这一重要指示明确了在新的关键阶段,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要继续深化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的协同,更要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和区域功能优化,推动区域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更大突破。
信念引领征途,毅力铸就成功。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京津冀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符合我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实践,其成功经验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更为扎实的典型案例,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二、以行动为驱力,打开崭新局面
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推动全局性突破取得显著成效。天津相继出台《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商事制度改革实现三地资质资格互认事项增至209项,自贸试验区政务服务“同事同标”工作成功入选商务部第五批最佳实践案例。依托政策叠加效应构建央地协同网络,成功吸引中国资源循环集团落户。
协同创新与产业协作成果显著,科技驱动与产业融合迈上新台阶。在科技协同创新方面,联合京冀单位共建6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我国首个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正式投入运行。在成果转化方面,联合发布“京津冀科技成果供给及需求清单”和57家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中试熟化基地清单,上线“京津冀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在产业协作方面,持续强化“六链五群”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集群等获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唱响京津“双城记”协同奋进曲,同城化效应加速释放。在科创体系同轨共联方面,天开高教科创园与北京创新资源互动持续加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与天津共建的技术创新平台已达11家。在重点园区项目同建共营方面,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共建共营共享机制不断完善,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武清京津产业新城等重点承接平台提质增效。在京津通勤同频共振方面,实施24项京津出行便利措施,京津城际全天运能提升19%,进一步优化两地交通衔接。
重点领域协同水平持续提升,区域合作效能稳步增强。在交通建设方面,京滨城际南段、津潍高铁等项目加快建设,京津城际新增武清至亦庄站,区域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在生态保护领域,2024年,天津市PM2.5年均浓度为38.14微克/立方米,区域联动治理成效突出。在公共服务一体化方面,京津冀社保“一卡通”发布一批应用场景,60项医疗检验结果实现跨省市互认。
高层次开放合作持续深化,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加速构建。在陆海双向通道建设方面,天津港雄安服务中心入驻综保区;天津港驻京服务体系为小米汽车等北京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定制化服务。在海空两港建设方面,天津港与滨海国际机场持续发力。2024年,天津港新增美东、南美东等多条直航航线,吞吐量突破2329万标准箱。滨海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超2000万人次。在自贸试验区建设方面,率先在全国形成“双首个”数据跨境流动政策体系。
三、以战略为牵引,开拓未来之路
以科技创新牵引产业创新,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天津应着力强化创新策源,培育核心动能。聚焦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做优海河实验室,做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分中心,推动科技领军企业联合国家实验室等组建高能级创新联合体。完善科创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扩大技术经纪人队伍,促进技术、资金等要素有机衔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以应用场景为切入点,深化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利用龙头企业、高校院所等资源,丰富一批特色应用场景,吸引优质企业和资源集聚。
以要素集聚牵引空间集聚,优化区域空间形态。天津应推动区域空间布局由“东重西轻”向“西拓东开”转变。构建以天津为中心的现代化都市圈。在“津城”“滨城”双城格局基础上,提升“通武廊”“静沧廊”能级;规划京东黄金走廊与唐山、承德的对接方案,拓展天津区域“骨架”。与北京推进京津科创走廊建设。打造“核心城市+交通干线+人才流动+功能疏解+制度创新”发展新格局。聚焦津雄生态拓展带建设。重点发展生态型、节能环保型、医疗康养型产业,探索跨区域城市治理。
以京津同城化牵引区域一体化,推进综合改革先行先试。天津应推动同城化综合改革先行先试。谋划成立京津同城化领导小组,探索规划共编、项目共管、利益共享机制,加快要素市场一体化进程。推动同城化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2.0版,以“站产城”模式为导向,提升全域承载能力;推动现代产业成链成群,共建招商联盟;探索实行京津冀高等教育一体化,推动医联体建设和康养产业发展。
以港口优势牵引经济优势,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天津港应以宜居宜业宜游的港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为目标,探索特色发展路径。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完善物流服务体系。持续优化区域集装箱与大宗散货运输布局,推动内陆无水港共建共享,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与铁水联运,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加快适港产业提质升级,推动“运输港”向“贸易港”转型。引育航运等要素,设立政务服务专窗,形成港产城联动发展新态势。构建全球性开放合作平台,拓展国内外市场。强化跨省域腹地拓展功能,完善陆海联运网络,打造内陆优选出海口。同时,推动跨境海铁联运模式,夯实“一带一路”国际贸易服务圈。
来源:天津日报
世界智能大会 WORLD INTELLIGENCE CONGRESS
津ICP备17008349号-3津公网安备 12010302002098号 官方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