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注册用户请先进行 注册
实施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关于培育大批卓越工程师目标的具体举措,对于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具有重要支撑引领作用。天津市人社局高度重视,把落实数字人才培育项目作为推进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的重要抓手,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总体安排部署,出台落地政策,发布补贴标准,规范培训运行,完善监督制度,已为20家大数据、智能制造企业开展数字人才项目培训,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天津模式。
抓好政策引领,明确施工图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深入调研项目落地的难点、堵点,做好顶层设计,去年11月,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出台《天津市数字经济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育项目实施方案》,制定项目培训、管理、保障等一揽子措施,打通了项目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一是纳入“三个规划”。将数字人才培育项目纳入天津市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天津市落实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的政策措施,为项目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是实施“三级培育”。以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为核心,以服务全市产业人才联盟、重点产业链为重点,到2030年末,将培育数字经济技术技能人才1万人以上、数字经济工程师5千人以上、数字经济卓越工程师1千人以上,打造国内有影响力的数字人才高地。
三是贯通“三个体系”。贯通继续教育体系,学员培训学时可登记为继续教育专业课学时;贯通职称体系,学员凭项目取得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可对应认定或评审为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贯通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纳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两目录一系统”,实现统一管理。
四是强化“三类激励”。强化经费补贴激励,符合条件的可获得职业技能培训费补贴及一次性生活费补贴,用人单位可按最高额度提取培训经费;强化职称评价激励,构建数字经济职称专业体系,已设立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物联网等职称专业,打通人才成长通道;强化职业发展激励,鼓励单位加大人才使用,首批由恒银金融科技公司等企业聘任的首席数字官已在全国率先上岗。
抓好机制建设,明确任务单
打通“运行关”
建立四个机制,保障项目高效顺利实施。
一是构建部门协同机制。市人社局、市财政局作为牵头部门,分别负责统筹项目组织实施和安排补贴资金,有关委办局、区人社局、产业人才联盟作为推动部门,培训机构、评价机构、市继续工程教育协会等作为合作部门,负责项目具体实施,形成多方协同的立体工作网络。
二是建立培训补贴机制。在市财政局支持下,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10个数字经济新职业的培训补贴成本调查,根据培训的等级、学时、规模、师资稀缺性、实践设备等要素,在全国首次提出了培训补贴标准目录,并面向社会公布,形成了“天津标准”。
三是优化学员招收机制。结合项目特点,探索了社会招生、行业部门合作培养、产业人才联盟订制培养、政校企产教融合订单培养等4种学员招收模式。首创了政府支持下,高校、领军企业、培训机构三方协同实施的数字人才产教融合订单班模式。针对荣程钢铁集团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开办了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毕业生参加的荣程钢铁集团智能制造专业订单班,实现37名学员进班即签约企业、培训合格就能上岗工作。
四是深化社会参与机制。市继续工程教育协会设立服务专员队伍,深入重点产业链、人才联盟送政策上门。在中国天津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建立数字人才项目展示区和实践教学基地,制作一图读懂,加大新媒体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力。会同市网信办将数字人才培育项目纳入全民数字素养提升和网信人才队伍建设重点任务,实现目标同向、项目共享、人才共育。
抓好培训管理,明确责任链
打通“监督关”
加强全过程、全流程、全领域监管,确保真培训、真评价、真见效。
一是规范培训机构。坚持“谁培训,谁负责”的原则,推动指导我市承担培训机构任务的北方人才培训中心建立宣传平台、线上学习平台、实训与考试系统、培训师资库,搭建课程框架,设计课程大纲,配齐必要软硬件。
二是强化全过程监管。坚持一个系统管培训,将数字人才职业目录、补贴标准目录、培训机构、开班审批、学员审核、教学计划、班期监管、补贴申领等全部环节、全部流程均纳入职业技能培训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报名、培训、补贴”一体设计、一体监管,确保项目高效、安全运行。
三是丰富监管手段。采取“线上+线下”、“人工+科技”的监管理念,实行学员座位锁定、现场查班记录、小程序定点打卡、远程全景实时监控等4种监管方式,确保培训过程可见、可控、可追溯。
四是压实监管责任。采用市区两级监管方式,会同行业部门、订单部门共同参与监管。市人社局对开班审核、考核评价、补贴发放进行直接监管,区人社局重点抓好学员审核、班期监管、结业考核等环节,形成监管合力。
下一步,市人社局将持续推进数字人才培育项目,做好效果跟踪,推动设立大数据等数字经济领域新职称专业,建立数字人才库,为我市实施“十项行动”提供有力的数字人才支撑。
来源:天津人社
世界智能大会 WORLD INTELLIGENCE CONGRESS
津ICP备17008349号-3津公网安备 12010302002098号 官方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