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智能大会

京津冀“滚石上山”: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

2020-01-08 10:32:20

“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京津冀协同发展,即将走过合作共赢的第五年。

在这五年里,随着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序开展,京津冀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三大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积极进展。

2020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中期目标的时间节点,京津冀协同发展正由“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的基础阶段进入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三省市将面临更多跨区域政策协调、利益分享等深层次协同的问题,而随着高质量的发展,京津冀地区将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协同效应显著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

五年来,北京充分发挥“一核”的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与津冀协同联动,开启从“集聚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的重大历史性变革,一系列疏解示范项目有序推进,动物园、大红门、天意、万通、永外城等区域性批发市场撤并升级、外迁或就地关停,不断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

在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同时,河北、天津两地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北京现代沧州工厂、北汽福田、北京威克多等一批制造业疏解大项目落户河北。廊坊、保定、石家庄、沧州等地利用现有商贸物流产业基础和交通优势,承接北京区域性批发市场转移,一大批疏解项目落地。天津以宝坻为例,五年来,宝坻区累计签约北京方向实体项目321个,其中包括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国家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中信国安新能源项目。

此外,雄安新区也成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主要承载区,大型央企和国有企业纷纷将总部迁移至雄安新区。数据显示,截至2019 年6 月底,雄安新区来自北京的注册企业达到314 户,注册资金达到257 亿元,央企已完成各类工程项目94个,完成投资大约40亿元,正在建设的项目达到149个,计划投资总额达到339亿元。

紧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步伐,作为一大突破口,交通领域的一体化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效,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显著,区域骨干路网基本成型,运输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标准规范不断完善。

临近年末,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又传来了好消息。12月30日,北京至张家口高速铁路(以下简称“京张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其支线崇礼铁路同步建成投运。京张高铁通车后,张家口至北京最快运行时间将由3小时7分钟压缩至47分钟(至清河站)。

与此同时,随着大兴国际机场、京雄城际铁路北京段开通运营,一张覆盖三地所有地级以上城市的综合立体交通网初步建成,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格局基本成型。

在环保领域,近年来,京津冀及周边各省区市和各相关部门探索建立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重污染天气的应急联动、机动车联合监管的区域协作机制,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加快推进雄安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强化执法监管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全国空气质量状况,2019年11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63.0%,同比上升18.6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6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5.9%。1-11月,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53.0%,同比下降4.8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5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8%。

北京市11月优良天数比例为83.3%,同比上升26.6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4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8.0%。1-11月,优良天数比例为64.4%,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4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3%。

“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经过各方的努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序推进,‘大城市病’明显缓解,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介绍,这五年的变化,是老百姓能够真真切切感受到的。

“爬坡过坎 攻坚克难”

2020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中期目标的时间节点,京津冀协同发展正由“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的基础阶段进入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

李国平认为,“爬坡过坎”就是要向深度广度拓展,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河北、天津顺利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区域之间缩小经济差距。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牛凤瑞认为,在这关键阶段,要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将面临更多跨区域政策协调、利益分享等深层次协同的问题。

对此,他认为,要协调发展,一定要破除地区之间的政策壁垒,摆脱“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

从具体问题上来看,加快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相对于交通建设、产业转移来说,京津冀公共服务协同发展更为复杂,更能让广大民众在协同发展中找到“获得感”。

牛凤瑞表示,与北京比较,津冀两地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存在落差,部分在京单位职工拥有北京户口,能够享受到北京市的优质公共服务,而津冀两地难以满足高端人口对子女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需求,普遍不愿搬离北京市域范围,即便疏解也是从北京中心城区向五环外疏解,或者在津冀地区建立分校、分院、合作办学、合作办医、对口支援等。

“从整体来讲,肯定是先将制造业转移过去,服务业就比较困难了,相对于交通和产业来说,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更倾向于本地化,是随着当地的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不断发展,不能仅仅寄托将北京的服务员直接转移过去,是跟市场和本地的消费能力有关系的,需要一个匹配的过程。”李国平认为,协同发展是优势互补的,不是直接将北京的服务业直接转移出去。

除此之外,也有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京津冀大气质量明显改善。但是,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存在市场机制不健全难题,局部地区或间歇性的大气重度污染天气依然存在,地方政府在执行环保政策时往往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导致许多企业怨声载道,不能安心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事实上,生态环境部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2019年印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后,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坚决反对“一刀切”,《方案》中,强制性错峰生产、大范围停工停产等要求一律没有涉及,坚决反对“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等敷衍应对做法,严格依法依规,做好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各项工作。除此之外,还要分类施策,推动工业企业深度治理,加强对地方和企业的差别化指导,结合本地产业特征、发展定位等,确定治理方案。

三地协同发展

作为与长三角、珠三角并列的三大城市群之一,自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以来,区域内如何协调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河北环绕京津,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与发展机遇,近年来,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也有分析指出,京津由于“虹吸效应”明显,河北人才、资金等要素不断外流,造成河北“灯下黑”现象,环北京贫困带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增加京津冀协调性意义重大。

从京津冀三地发展的经济水平上来看,还存在一定的落差,北京和天津整体发展水平在全国领先,在城市体量上的优势也比较明显,还积聚了大量的优质资源,河北省在城镇化进程中相对缓慢与落后。

业内人士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北京、河北、天津的产业结构有关,天津与河北可能存在主导产业重叠,并且在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产生无序竞争。

事实上,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走向纵深,这种问题也逐渐在消化。2019年年底,国家统计局发布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系列解读报告。报告显示,五年来,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地间产业定位与产业分工日益明晰,地区之间的产业融合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联系我们

世界智能大会组委会秘书处

大会官网:www.wicongress.org

咨询热线:86-400-019-0516

邮 箱:wic@wicongress.org

订阅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智能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产品和行业新闻以及大会相关赛事信息,那么订阅世界智能大会邮件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关注大会

世界智能大会 WORLD INTELLIGENCE CONGRESS

津ICP备17008349号-3津ICP备17008349号津公网安备 12010302002098号 官方声明